《四聖諦》,2015年7月於台南講授
《四聖諦》,2015年7月於台南講授

四聖諦 

仰丁仁波切講授 

2015年7月於台南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四聖諦》。《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很重要。釋迦牟尼佛初次轉法輪的時候也是從《四聖諦》開始講的,宗喀巴大師的《廣論》裡也說,假如以後教導弟子介紹佛法的時候,能以《四聖諦》來引導弟子,這是一種很高級的口訣,這很重要。 

我們剛剛一開始念誦了供曼陀羅,還有念誦了三遍歸依發心,現在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一開始要獻供曼陀羅。供曼陀羅最主要的用意就是──今天我們來聽聞佛法,我們把代表著世間最珍貴、最美好的東西以供曼陀羅的方式供養出來,其目的就是希望求得正法。一般我們世間想得到好的東西,我們會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做供養,我們今天想要得到的是一個遠比世間任何東西都珍貴的正法,那麼當然我們就要獻供最殊勝的曼陀羅來求得正法,所以說供曼陀羅一開始意涵是這樣。 

另外我們還念誦三遍歸依發心,這個最主要是為了修正我們聽法的動機,總而言之是要我們擁有清淨的意念和動機來聽聞正法。首先念誦歸依,要知道我們是要歸依三寶,然後把佛陀當成是教導我們正道的導師去思維。如果不能生起歸依的心,那就無法真正成為一位佛教徒。另外我們也念誦了發心,發心當然就是生起一種我將來為了利益眾生、救度眾生,一定要成佛證得菩提的菩提心的內容。作為大乘佛法修學者,發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的入門就是歸依,但是有時候我們講的法的內容和小乘、聲聞緣覺相關的,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關係,因為歸依是諸乘共通的,但是發菩提心是屬大乘佛法不共的。 

 

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四諦》,我們並不是完全照著經典的詞句來講的,事實上經典裡面有一些內容是和《四諦》有關的,我們今天就來把整個《四諦》的意涵作一個整體的介紹,這樣各位比較容易記在心裡。四諦可說是全部佛法的總綱一樣,一般而言我們只是講《四諦》,若要予以區分的話,以道次第可分為下士道的四諦、中士道的四諦、還有上士道的四諦,若配合三乘的話,也可以分為聲聞的四諦、緣覺的四諦,以及大乘的四諦,甚至說也有密法的四諦,如此可見所有佛法是否總攝於四諦應該是毋庸置疑的。或者再區分一下,四諦也可以分為世間的四諦和出世間的四諦。出世間的四諦就是前面所說下、中、上士道的四諦或者聲聞、緣覺、大乘的四諦等,在講說之前想說先講一下世間的四諦,也許它會幫助有些人對四諦的理解或者比較容易懂些,它可以被運用在很多方面。

 

假如用世間的聖諦的話,「四聖諦」中的「聖」是出世間的意思,不恰當。我們平常所謂的是四諦和四聖諦是不同的,大部分四諦指的是四聖諦,但是我們剛剛已經分開了,分成了世間的四諦和出世間的四聖諦,所以四聖諦就是出世間的,有關佛法的。四諦就是在世間的四諦,所以講世間的四諦時不需要在前面加上「聖」字。 

 

在這之前我們先講一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於中士道非常後面快結束時,宗喀巴大師引《究竟一乘寶性論》的內容,指出四諦可謂總攝一切佛法要點之大嗢柁南,也是所需引導之道次第,對於最初佛法的介紹應依於四諦等。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切唯依於阿底峽尊者所著作的《菩提道燈論》,可說是如同其注釋。不論任何佛法,宗喀巴大師皆是依於四諦的安立之上而作介紹,這是非常清楚的。同樣的,四諦是所有佛法的基礎也可以說是精華,與佛法有關的諸四諦是出世間的,為什麼呢?因為皆是出世間道引導之方便,引導至解脫及一切智地之道的安立,故可以稱為出世間的四諦。而我們在尚未介紹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四諦等出世間的四諦之前,先來介紹一下世間的四諦比較好。 

 

如果稍微來講一下我們凡夫的四諦,我們可以用一些比喻來瞭解我們凡夫層次的四諦意涵。那四諦當然就是所謂苦、集、滅、道這四個內涵,凡夫的四諦就苦而言的話,我們舉一些例子:比如說沒有錢的痛苦,有病痛的痛苦,和朋友不和睦的痛苦,或者國家和國家之間不合的痛苦,或是沒有房子的痛苦,這些都可以當成一般凡夫苦諦的例子。探究凡夫苦的原因就是所謂的「集」,剛剛講沒有錢的原因就是沒有找到有錢的方法,會生病的原因可能就是來自食物,吃的不協調等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病苦,然後跟朋友的不合,可能就是來自跟朋友的不協調,沒有和睦的原因,總而言之就是導致我們所承受的苦的原因就是所謂的「集」。( 以下加引號的這一段由仁波切以中文講授)「 沒有錢的苦是因為沒有錢而來的,苦只能成立在意識上的,外在沒有感覺的植物談不上苦,苦果或者感受談不上,所以只是在有感受的意識上才能說出來苦。」 
 

苦是我們實際面對到現實的痛苦,集就是比較偏向我們的意識裡面或者我們的心裡面去承受那種沒有錢或是生病,或者跟朋友不合等等,比較偏向我們內在認知或者覺受,這個造成我們在現實裡承受苦的因,比較偏向我們意識或者心裡的認識或覺受上的,這是處於世間裡的「集」。滅諦,滅諦就是我們達到能夠將痛苦的因──集,予以排除之後所得到的結果。我們沒有錢的痛苦,滅諦就是我們變成有錢的:生病的痛苦排除之後,就變成我們沒有病,那跟朋友不合的痛苦排除之後就變成有很多朋友、很多房子或者有好的名聲等等,這個就可以說是世間的滅諦。道諦,苦集滅道裡面的道諦,世間的道諦那就是要達到有錢,有房子,有車子,有好的名聲等等,你要找一個方法,那就是要找到一個能夠解決苦和集的原因的方式,這個就是道諦。比如說你去找工作,或者有錢,或者用一些技巧得到錢財或者想辦法獲得名聲,這些都是屬世間的四諦的內涵。 

 

我們世間凡夫所追求的滅諦,即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包含剛剛舉了很多例子,很有錢,有豪宅、名車,具有名聲等等,當然這些最終想得到的,如果是穩固不變的話當然很好,但仔細思維一下,我們先假設這些所追求的都已經到手了,可以問一下自己,我們可以一直擁有嗎?從此可以一勞永逸了嗎?可以圓滿此生所有的希求嗎?一般小的希求先不看,它們能圓滿我們一些重要的希求嗎?很顯然的是沒有辦法的,不止如此,更進一步去探討的話會發現,不止是它們沒辦法真正圓滿我們所有的希求,甚至反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後而會有困難障礙,比如真的如願變有錢之後,先不看它是否能滿足希求,就看因為有錢之後而導致某些希望落空、人生不能適應或毀了人的一生等情形,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最終想要得到的目標反而會帶來困苦。 
 

對於我們剛剛講世間凡夫的滅諦,也就是世間人所想得到的最後能得到圓滿和究竟的目標,如果它是永恆不變的那當然可以。可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如果我們深入去探究它的本性,當在得到所謂究竟的完美目標時所努力的過程就會帶來很多很多的痛苦,最後得到結果之後,它的情形根本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它能夠讓我們永遠感到幸福安樂的話那當然可以,問題是它並不是這樣,所以總的來說,世間凡夫求的滅諦或者說所欲望的最後的結果和目標,事實上都包含在輪迴的過患裡面,宗喀巴大師把世間凡夫所追求的所謂最美好的事物,它的本質,教授了很多的內涵,把內涵視為輪迴的過患,一切輪迴所謂最美好的本質,它的缺點和過患,宗大師整理三個比較重要的過患,其中第一個就是無法滿足,無知足的過患,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對於我們所得到的最終的目標和最究竟的結果,就算再怎麼去享用你得到的結果,你永遠都不會滿足。舉個例子,我們吃的東西,就算我們吃了一樣非常好吃的東西之後,永遠不會滿足,永遠會想辦法吃到更好吃的東西或者想要再吃,永遠不會因為這次吃的好吃的東西就滿足,不會想再去吃,不會這樣。所以第一次受用到好吃的東西和第一百次吃到好吃的東西,認知的情境一樣,都會想要再去吃,所以揭示出我們永遠對輪迴裡面追求的所謂究竟的目標無法滿足。這就是所謂無知足的過患。 

再補充一下,我們現在所講的究竟目標是指我們一般凡夫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已,它不是究竟的目標,這個特別補充一下。 

 

我們一般凡夫所追求的究竟的目的,他的本質可以了知為是很多痛苦的門戶。那些所謂追求的目標,應該在得到之後會帶給我們一切想要的東西才對,可是卻發現並不是這樣,反而我們得到那個所謂究竟的目標之後會生起很多的痛苦,所以把它比喻成一切痛苦的門戶。就好像房子的門,是出入的門禁、門戶一樣,所以我們得到某一些東西,比如錢,我們深加去思維的話,其實有了想要得到究竟的目的——錢,相對它會生起受不完的痛苦,這個可以進一步的去思維,所以我們說它不是一個苦的門戶,也不是兩個苦的門戶,是很多痛苦的門戶。 
 

稍微解釋一下剛剛所講的意涵不是說我們不要錢,也不要房子,也不要身體的健康,並不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讓我們不要這些東西,而是要瞭解這些所謂世間凡夫所追求的究竟的目的,它是有缺失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好好的去利用這些東西,知道去受用這些東西的方法,那當然這些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絕對不可以有這種想法:「哦!我只要有了這些東西就可以了,就滿足了我所有的希求,就可以圓滿我的願望。」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要知道這些東西事實上還是會帶來世間很多的痛苦,所以說我們要瞭解它的本質,也要瞭解它的功德或者說功能在哪裡,如果把它當作最究竟的目標,那麼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我們認為的世間的圓滿,我們認為世間快樂的根源,錢啊房子,它們的本質上也有功德,但是也有很多的缺點。 

 

另外一個觀察我們所想得到究竟目的的過患,我們可以用一個認知——不定或者無定的過患,所謂不定或者無定的過患,另外一種翻譯就是不可依賴,不可依靠的過患,或者是不可信任的過患來描述我們所謂世間想追求的目標,仔細去觀察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會恒常不變的、永遠值得我們去信任,可以讓我們一直得到利益的,這種東西是沒有的,所以有一個過患──不是永遠值得我們去依賴或者依靠的過患。 

剛剛我們所講的所謂凡夫四諦的內涵,就我們一般的經驗可以去觀察、去思維得到這些體認,剛剛所講的凡夫的四諦裡面,我們去探究之後,其實我們可以整理出一個凡夫所追求的目標、目的,它的最大的缺點或者缺失在何處呢?就是我們把凡夫所追求的究竟的目的,把它視為世間所有一切幸福的根源或者來源,或者更進一步去思維,所有幸福的來源都來自於外在的事物、我們自身以外的外在事物——這個是所有錯誤的根源,我們在人生裡面認為所有快樂的來源都來自於外在的事物,比如錢或者朋友或者伴侶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外在的事物才是自己人生幸福安樂的一切根源,這樣思維有很大的錯誤。如果我們所有的幸福安樂都可以百分百從外在而來的話當然是可以,可是問題不是這樣。

 

當我們有了錯誤的認知,認為所有的幸福安樂的來源都可以來自外在,當有一天這些外在的事物消失了,不見了,那我們也就失去了再去追求的心,因而我們會感到很大的失落,比如想追求的錢沒有得到,或者想追求的東西沒有追求到,就會心灰意冷甚至自殺,這種情形也不少。或者把所有的依賴都寄託在父母身上,父母在的時候就覺得有所依賴,父母不在的時候就感覺一切都落空了,繼而結束自己生命,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所以把所要追求的東西都通通放在外在事物,讓一切幸福的根源來自自身以外的東西,這種感覺是完全錯誤的。認知這種錯誤之後,我們才可以從凡夫的四諦進入四聖諦,也可以說欲界當中所欲求的東西無法滿足,也就是世間所追求的所謂的目標是不夠的,要知道所要追求的最究竟的安樂是來自於四聖諦。

 

了知世間凡夫所追求四諦裡面所謂究竟的目標滅諦,它是不能圓滿我們究竟的安樂、永恆的安樂,所以在四聖諦裡面所介紹的內涵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得到最究竟、永恆的安樂的方法。 

                                          

我們所要追求的永恆的安樂在我們世間四諦裡是無法達成的。舉個例子,有錢的時候想要得到幸福安樂,沒有錢的時候也會想要得到幸福安樂,痛苦的時候會想要得到幸福安樂,暫時快樂的時候也想要得到幸福安樂,所以我們隨時都想得到永恆的安樂,這種方法就唯有在四聖諦裡面的內涵去瞭解,才會知道如何得到永恆安樂的方法。 

 

四聖諦的內涵和一般凡夫四諦內涵的差別,在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會更細微更深入地去探討它的根源和原因。比如我們舉一個身體病苦的例子,我們生病所感覺的痛是比較粗分的痛苦,一般在我們苦的分類裡面可以把它視為苦苦。四聖諦裡面不止去探討苦苦的情境,更進一步去探討為什麼我身體會有痛苦感受產生,它的原因是什麼?更進一步去探索的話,發現有壞苦,壞苦其實就是會變化的苦,壞苦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瞭解會造成這種痛苦是風氣、膽、涎各種不同變化,比如說風太熾盛,血壓太高或者痰力太多等等的這種原因所造成痛的這種覺受,這種痛苦的來源或者原因歸納為壞苦,或者說會變化的苦。另外更進一步去探討,會造成我們比如說血壓太高,痰力太多,風太熾盛的這些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更進一步探索會發現到我們身體有了這些東西,只要我們有了這樣的肉身,具備風氣、膽、涎等等身體這些東西存在的話,這些東西當它遇到適當的因緣、緣分,就會產生這些變化。具備風、膽、涎等等的身體就是所謂的行苦,具備的東西只要遇到緣就會產生變化,那這個就是所謂的行苦。不但瞭解粗分的苦苦之外,更進一步去探索它的原因,壞苦、行苦等等,這個就是四聖諦對苦聖諦裡面更進一步探索的原因。

 

再把剛剛講的東西整理一下。一般我們世人認知的苦都是屬比較粗分的痛苦層次,就是所謂苦苦的層次,比如說感覺到頭痛、肚子痛等等這種病苦的現形,這些苦都可以歸類到苦苦的情境。這些苦苦的情境一般人只了知到這個層次而已,但是我們要去探討這個痛苦的根源就會發現它來自壞苦,會變化的苦。這個壞苦比如我們肚子痛、頭痛,它的根源就是身體裡面的四大:地、水、火、風不合所導致的血壓太高,痰力太多,風太熾盛等等的一些四大不合,這些就是為什麼會造成前面的苦苦,頭痛、肚子痛的根源,這些就是所謂的壞苦。再去進一步想,為什麼會有四大不合所導致的風氣、膽、涎這些不調的結果產生呢?追究根源就是只要我們具備四大或者風膽涎這些三因在我們身體裡面,它遇到相對的緣就會產生變化。所以說我們本身身體裡具備的四大或者風膽涎三因,它一遇到緣就會造成四大不調、四大不合等等的原因。所謂的行苦就是我們具備四大三因等等的身體本質,這個情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一般說次第就是有了行苦,這個身體就有可能會產生壞苦,壞苦就會導致苦苦,是這樣一種次第延續而來。

 

只要我們有了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會自然帶來老苦,帶來病苦,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刻意努力,老苦病苦等自然就會出現。我們為了得到健康,還要去鍛煉身體和做各種保養等等,但是老和病等等這些痛苦,是只要有了這個身體,它就自然會帶來,不需要花費任何的努力,老和病就隨著身體而來。有了這個身體,就是一切壞苦和行苦的因和根源。所以我們要瞭解擁有這個身體,就是一切痛苦的來源,這點我們要認知。

 

進一步去想一想我們有了這個身體不需要任何的辛苦就會有肚子餓、口會渴的情形產生,我們身體的情形也是一樣,它自然會產生污垢,產生骯髒,要清潔自己的身體就要去花一些時間和力量。為了讓肚子飽、解渴要花些力量。但是有了這個身體肚子自然會餓,口自然會渴,身體自然會變骯髒污垢,這個是完全自然會有的情形。這樣你們有沒有瞭解到有了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痛苦和困難的情形,有稍微理解到和感受到嗎? 

 

只要有了這個身體自然就會有各種苦苦,相對也會帶來老病死的苦,所以身體也就是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行苦。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超越身體,讓身體得到解脫,那我們就無法擺脫所有的苦,這樣的原因我們要去瞭解,那到底我們是怎麼取得這個身體呢?進一步去探索是我們前世的意識受生才取得這個身體,那個原因到底是如何呢?這個是我們想要進一步去探討的。 

 

只要探討我們前世意識是怎麼受身?進入母胎受生的原因?探討我們是怎麼得到這個身體?我們在前世的意識進入母胎受生之後,就確定得到了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苦的根源,這個已經確定了。唯有我們意識沒有進入母胎受生,我們才有辦法不得到這個身體,然後從痛苦中解脫。到底為什麼我們前一世的意識會進入母胎受生呢?這個就是我們想要去探討的原因,也就是集聖諦所要探討的內容。這當然是由於我們過去貪的煩惱所引生,讓我們的意識去入母胎受生,所以貪等煩惱引來受生的情形就是集聖諦要探討的。

探討為什麼會從前世的意識入母胎受生?那麼要去瞭解他的原因是如何。我們舉個法稱論師《釋量論》裡所作的解釋或者說明,他總結有兩個很重要的因,其一就是我們不知道痛苦的原因,我們所要取受的東西本質是痛苦的,但是我們沒有真正瞭解它的本質是痛苦的,因為不知道投生是苦苦、壞苦的因,這是第一個主要原因。第二就是我們對投生,對自己的身體有最大的貪心,我們所有的貪心中對自己的身體的貪心是最大、最強的,所以上一世的意識已經離開肉體,但是還對身體有很大的貪心,離開上一世的身體之後還想取一個新的肉體、身體,所以一直找投生處,想取一個新的身體,就投胎進入媽媽的肚子裡,所以對於身體有很大的貪心。總而言之就是無明和貪心。 

無明和愚癡所涵蓋的——不知道所要投生的身體是痛苦的本質,這是一個因。另外對於新的想要取受身的貪愛是第二個因,無明和貪愛這兩個主要的因能夠導致受生。所以要遠離解脫壞苦、苦苦或者行苦就是受生或再投胎這個要遮止,要斷除。 

 

受生或者入母胎取得新的身體投胎的原因,我們剛剛提到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無明愚癡和不知道痛苦的本質、貪愛,這個是屬煩惱的集或者因的集,根源就是來自無明和貪。可是進一步去探討,只有無明和貪,這個煩惱的集就圓滿或者就可以完成受生完整的過程嗎?事實上進一步去探索業力的差別就是去探索業的集,這就是集聖諦裡面有煩惱的因和業力的集的部分。業是阻擋和影響我們投胎和受生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業力導致我們投胎或者受生不同的地方,有的業力導引投胎到畜生,有的業力導引投胎生為人,在人趣受生不同的業。有的導引到大戶人家媽媽肚子裡投胎,有的生到乞丐人家去投胎。所以業有好壞的差別,而且力量的大小也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差別產生,投胎根源於業的差別,所導致的結果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情形,有的到畜生,有的生為人,有的生為天神,甚至有的業力到蓮花化生,等等情形都有。

 

所以好和壞各種不同的業力會導引我們投生不同的結果,這就是集諦裡面的業及內容。進一步去瞭解到底什麼是業呢?很簡單地來解釋,業就是我們的作為或者行為。由於我們的動機在身語意上的作為而形成行為,這個就是業,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輪迴受生或者說在輪迴中投胎不斷受生的最主要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的無明和貪,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我們會取得各種不同的身,投胎到各種不同的情形,是來自於不同的業,導致我們不停受生的業都是來自我們有漏的業,我們的業有的是善的業,有的是不善的業,有的是無記的業這些都是有漏的業,會引導我們去投胎受生,但是它的啟動或者促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貪,貪等煩惱最究竟的根源就是無明我執,所以瞭解這個原因,苦聖諦的原因是來自於集諦——業和煩惱。之後已經找到最根本原因是來自無明和貪,那要對治再度在輪迴中投胎受生唯有的辦法,就是去除掉最究竟的原因無明。因為是由無明我執導致貪,然後再受生,然後產生苦。 

 

要把無明我執去除掉,最究竟辦法就是證得無我的智慧,消除掉無明我執的境界就是滅聖諦。要想達到證悟無我智慧的滅聖諦的方法,需要不斷地去修持,這個就是道聖諦裡面要修學的內容。苦的原因是集聖諦,把煩惱業去除的結果就是滅聖諦,如何達到無我智慧的修學內涵就是道聖諦。 

 

我們想要得到究竟永恆的安樂就一定要斷除或者中斷再受生或再投胎,這樣一種結果,其根源就是要把有漏的業和煩惱──斷除這個集諦的業因,這個就是集聖諦裡面所講述的內容,那麼如何斷除讓我們受痛苦的因、有漏的業和煩惱?對治煩惱的法就是了悟無我的智慧,藉由慧學的內容去修學才有辦法把造成痛苦的根源——有漏的業和煩惱斷除,斷除有漏的業和煩惱,就可以得到無我的智慧,然後得到滅聖諦的證果,要證得無我智慧的滅諦,可修學的方法包含了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等等的修持,那我們就可以達到滅諦的結果。只有按照四聖諦的修學,我們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一般凡夫四諦的瞭解認知是無法得到究竟安樂的。

 

四聖諦簡單總結就是要瞭解苦是什麼?之後要瞭解造成苦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集聖諦裡面要了知造成苦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業和煩惱。那進一步探討,造成苦的業和煩惱到底有沒有辦法把它斷除?進一步去探索後了知確實是有辦法把苦和造成苦的原因——業和煩惱去除斷盡,這個就是滅諦裡面所要證得的結果。也就是證得無我智慧才能把業和煩惱完全去除,所以要證得無我智慧,我們在道諦裡面結合定學和戒學逐次的修學內涵,這就是道諦裡面戒定慧三學要學習的內容,之後才有辦法證得無我的智慧——滅諦的結果。只要證得最後滅諦的情境,那就是永遠斷除一切苦和苦的因——業和煩惱,也就是滅諦裡面最後一個形象──脫離一切苦惡和災難以及它的因,這就是滅諦裡面的形象。已經證得結果就不會再次墮落或淪落苦和苦惡因,就可以得到永恆的安樂。簡單把苦集滅道內容稍微講一下,兩個小時裡無法詳細解釋,若四聖諦詳細解釋的話有時候需要好幾天。

簡單總攝之,苦聖諦就是我們所具有的五蘊的身體。進一步去思維為什麼取得有漏的蘊身?它的原因就是來自於無明和貪,煩惱所牽引的業就是集聖諦所要了知的內容。把無明和貪等等煩惱斷除、斷盡就是證得無我的智慧,就是滅聖諦所證得的內容和內涵。如何到達滅諦的證量,所要修持的各種道的內容就是道聖諦。簡單地講就是這四個聖諦——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如果分成兩個內容的話,苦和集就是在說明為什麼我們會輪迴的原因,或者說輪迴的情境是從苦聖諦和集聖諦可以去了知。滅聖諦和道聖諦是如何遮止,如何斷除輪迴的方法,或者它的情境如何,是滅聖諦和道聖諦裡面所要了知的內容。 

 

要瞭解唯有證得無我空性的智慧才有辦法去除掉我們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也才有辦法得到永恆的安樂。因為只有把我執去除掉,我們才有辦法從輪迴中解脫得到究竟永恆的安樂,所以對於佛法的修持,這一點要非常非常瞭解。真正讓我們遠離痛苦的根本還是要證得無我的智慧,去除掉我的執著;而非我們對佛法的認知只停留在獲得加持或者把佛像放在頭上就可以成佛,光有這種信仰的心是不夠的,是錯誤的。為什麼?加持等等當然會在心續上留下一些習氣,那是有可能的,但真正能讓我們的痛苦得到究竟的解脫還是來自我們對佛法的聞思修。當然緣於佛像所做的修持將來會感得一些良好的因緣等等,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對於佛法的聞思修去下功夫,才有辦法真正遠離痛苦而得到永恆安樂。如果把去除一切痛苦和獲得一切安樂都歸為佛帶給我們的,那跟一般上帝造物主的信仰就沒有差別了,就好像其他教派認為自在天可以創造整個世界,一切都是自在天掌控,那佛法就跟外道所認知的一樣,這些都是顛倒錯誤的認知,所以一切幸福和安樂還是要靠對佛法的修學,這才是唯一辦法。 

 

最後再總結一下,以《毗奈耶》也就是戒經裡面的經文來做一個總結,《入菩薩行論》有這樣一個內涵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救怙、自己是自己的救度者,自己也是自己的敵人,這怎麼說呢?為什麼說自己是自己救怙呢?因為我們導師釋迦摩尼佛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導師,他把能夠解脫成佛,遠離痛苦的方法教導我們,我們一定要按照這些方法去實踐、去實修,才能救怙自己,才有辦法讓自己遠離痛苦,如果把離苦得樂都依賴於佛陀之加持,一旦心願沒有達成,痛苦沒有排除,就會覺得信仰沒有用,佛陀對我們沒有產生利益,產生這種顛倒心就不好了。

 

還有自己是自己的敵人,是要瞭解所有痛苦都因為我們想要追求某種東西帶來的,真正的敵人是來自自己,所以說自己是自己的敵人。我們求佛菩薩不是完全沒有用,並不是這種意思。我們求佛菩薩對於引發我們的善行或者善緣有一種加持的力量。如果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我們的善根和因緣結合的話,這樣的力量會更加殊勝,所以佛的加持力不是超越法性的,一切的法性是平等的。 

佛的力量,眾生業的力量,物質自然的本性能力,這三個是平等的。佛的力量不會超越物質的自然本性能力。這個就是經典裡面所詮釋的內容,那今天就講到這裡!